近年来,交建公司始终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,主动将 “四新技术”融入公路建设全流程,持续在低碳转型的赛道上稳步前行,为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贡献企业力量。
恰逢2025年全国低碳日,我们满怀自豪向每一位交建人展示这些亮眼成绩单。这些成果不仅是公司践行绿色使命的有力见证,更凝聚着每一位技术骨干攻坚克难的智慧与汗水。
六大低碳创新科技,重塑行业绿色典范
工业固废胶结大粒径碎石路面基层技术 :该技术以粒化高炉矿渣粉、粉煤灰作为胶结材料,配合 53~73mm 大粒径碎石作为主骨架材料,再添加细集料作为填充稳定集料,按照一定比例与水掺配,形成综合稳定基层材料。其强度主要得益于大粒径主骨料间的骨架嵌锁作用,以及填充料与胶结材料共同形成的稳固主骨架嵌锁结构,为路面提供了坚实基础,同时有效利用工业固废,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,具有显著的低碳优势。
废轮胎热解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 :该技术创造性地将废轮胎热解炭黑作为沥青混合料添加剂,配制成新型改性沥青混合料。相较于普通沥青混合料,它不仅提升了沥青路面的抗磨耗性,改善了沥青的感温性,还显著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抗渗性,降低了温度敏感性,且对疲劳性能和低温性能无负面影响。废轮胎热解炭黑作为废弃物,价格低廉,用于沥青混合料可减少沥青用量,实现节能减排,为废轮胎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。
高掺量 RAP 再生沥青大粒径碎石路面结构技术 :这项技术将沥青混合料回收料(RAP)掺入沥青稳定大粒径碎石混合料中,替代天然集料,形成适用于路面的新型材料。大粒径碎石能有效补强反射裂缝,而 RAP 的掺入则可防止大粒径碎石失稳破坏,显著提升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和抗变形能力。通过采用沥青稳定大粒径碎石基层,实现了 RAP 的道路基层全利用,不仅减少了 RAP 堆置的处理费用,还降低了天然集料的开挖成本。该技术已被列为 2024 年省厅科技项目计划,室内试验显示其各项指标均优于 ATB-30 结构,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。
高模量就地热再生技术 :运用专业的就地热再生机组,对沥青路面进行加热、铣刨,并就地掺入适量的新沥青、新沥青混合料和再生剂等,经过热拌和、摊铺、碾压等工序,一次性完成对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养护。该技术有效减少了新材的投入,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,是一种高效的低碳养护技术。
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:该技术是基于二次成型理论,通过RSF200型精细分选破碎筛分设备对沥青路面回收材料预处理,结合项目温度、湿度、风力、蒸发量及运距等精准定制项目级再生乳液配方,通过添加精细再生乳液和常温再生剂,采用SLPR4000型精控高效的多功能冷再生拌合设备,“二步喂料三级拌合”方式拌合,经传统施工工艺冷拌冷铺,并吸收其上铺筑热拌沥青混合料热量(若覆盖),更好激活老沥青活性,实现二次温压实成型的沥青路面常温再生技术。
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:该技术是将回收的旧沥青路面材料(RAP)运至沥青混凝土拌和厂,对 RAP 进行筛分、加热后,按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、新沥青等一起投入到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中,经加热、拌和等工序生产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,最后将混合料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摊铺和压实。
实践成果丰硕,低碳之路行稳致远
得益于这些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,交建公司在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。近年来,公司先后在宜春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多个路段实施了超 30km 的试验路段,涵盖万载 G220 国道、G320 国道、宜万同城、丰城富硒大道、袁州 S311 建排线等不同交通量和不同结构层的项目,应用效果显著。2021 年,在铜鼓 S222 淇河线升级改造工程和万载 G220 国道路面大中修工程中,2.3 公里试验路段的路面展现出低碳环保、低噪音、长寿命等优势,且未增加工程成本,获得了广泛好评。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,还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。
锚定未来,共绘绿色新篇
交建公司锚定绿色低碳发展航向,未来将从两大方向持续发力:深化与高校、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,挖掘更多适配业务的低碳技术;完善内部绿色创新体系,激发全员参与低碳创新活力,致力实现碳排放 “双降”,全力打造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。
全国低碳日不仅是倡导理念的日子,更是行动的号角。每一位交建人都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,让我们以低碳日为契机,携手并肩,以科技创新为引擎,持续深耕四新技术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交建力量!